棋谱控

棋城双杰之一杨官璘
更新时间:2011-10-29、浏览次数:

声雷动。但杨官璘不浮不躁、谨谨慎慎、细细密密地弈第二、三、四局,竟连拔三城。双方休战六天,五、六两局,陈又取得连胜,将总比分扳至三比三平。由于杨、陈大战的十局赛,有起有伏,将羊城棋迷搅得心头痒痒,有人在茶楼暗暗下赌注,预卜胜负。第八局时,形势的紧张自不用说。杨借先行之利,以中炮过河车进攻陈的屏风马,由于陈过早弃三兵,被杨伺机逐马得象,取得优势后,又步步为营,终于夺得关键的一局。九、十两局,陈虽力图扳回,终因功力不相上下而两战俱和。就这样,第一次十局赛杨取得多胜一局的胜利。 
 
  十局赛结束,杨官璘成了广州夺杯第一人。忽然,他竟回东莞小乡经营小店去了。一些棋人大惑不解:杨为保名避战吗?不像。是乡下好发财?也不似。那么,杨为了什么?原来,杨和前辈棋手王浩然、张观云有相似的思想:弈棋饭不易吃。“七省棋王”周德裕,棋艺可谓高矣,不是在经济飘摇中倒下吗?“棋仙”钟珍、“天王”冯敬如,不是一生以棋为业,也终于不可自拔而毙于街头!当然,不能否认这些前辈棋人在作出自我牺牲的同时,为中国的棋艺事业作出了贡献。但若既弈棋,又有固定的职业,如杭州刘忆慈那样,不是更好吗? 
 
  不过,此一时彼一时,杨官璘设有估计到两点:一是棋坛逐鹿,疏于经商,开店不久,情况不佳,税也交不出;再一点是还有人记惦他,笔名梁羽生的陈鲁邀他为香港的报纸写棋评,且报酬不薄。于是,杨官璘又收起了小店的摊子,从 1954年下半年起每周为香港(大公报)写棋评,他更没有料到新中国成立后,象棋正逐步走入体育殿堂,不久将有大动作、大比赛、大改变,那就是从1956年起开始了全国象棋比赛! 
 
  1956年12月,一项千年棋史上空前的全国赛在北京举行,三十名棋手经过精挑细选,代表三十个城市参赛。此时棋手们的称谓是象棋运动员,预示着象棋将从街头小摊而走向大会殿堂。15日至27日的两周比赛,杨官璘以精细的功夫和技艺,初赛取得小组第一后进入复赛。复赛分三组,取前二名,杨再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。参加决赛的有何顺安、侯玉山、王嘉良、李义庭、刘忆慈和杨官璘共六人,采用分先两局循环制,以决出冠、亚、季军和四、五、六名。首仗杨对刘,以一胜一平得三分取胜。次仗对何,又以一胜一平得三分取胜。三战俟,杨又以精巧的技艺和宽广的棋路而胜,成绩也是一胜一平得三分。尽管第四仗对王时,为王的“飞刀”所中,失了一分,但第五轮时,杨仍弈出了水平,击败了小神童李义庭。杨官璘以一分之微夺得了冠军,圆了终生的夙愿! 
 
  之后的1957、1958年全国棋赛,杨又二次夺冠,1962年再夺第一(和胡荣华并列),杨官璘终于成了新中国最早的象棋顶尖人物! 
 
(三)真·直·义·正 
 
  杨官璘不善交际,不了解他的人误以为他有名手架子,其实,如果杨在勇攀棋艺高峰前,不是一门心思地去追求,俗于应酬,或像董文渊那样,骄横而放浪,那就不可能有如此的成就。这就是杨官璘的个性。不过,尽管杨看似有点“不近人情”,但在对待棋人、棋事上,仍有“真、直、义、正”四个方面可讴歌。姑举一些简单事例: 
 
  一、真。杨官璘虽然不易接近,但个性纯真却是一宝。有本《棋国争雄录》的书,梁羽生作,说杨因爱祖国才返回大陆。看了这个写法后,杨申言:爱祖国虽是事实,但当时(解放初)返回大陆的直接原因是,在香港已难谋生。显示他讲究真实的秉性。 
 
  二、直。1953年底,杨经营小店失利,不得已又去上海以棋谋生,不料人家竟不愿善待,原因是杨让上海众多棋手输得太惨了,想在上海棋界站住脚,有人给提出了条件,那就是杨必须适当输棋。杨一生耿直,岂肯为钱而折腰。为了打破僵局,杨决定用激将法。他找到董文渊说:“别人说你不敢和我弈棋。我们再来个十局赛如何?”还说:“你能赢多少尽管赢;我赢的话,顶多两局。”就这样打开了僵局,结果仍是杨胜董两局。 
 
  三、义。纵观杨的一生,杨有正义和侠义两种气质。杨年少时,日寇陷稳,杨曾为游击队领过路,是正义之举。再有,五十年代时,何顺安飘流到香港,不幸被“梁上君子”光顾,身无分文,难回上海,幸赖王兰友和黄启康两位策划,举办一次棋赛筹路费。可当时何的名气还不够,要找个名气响的人同台表演才能卖座,而当时名气最响的董文渊因偏于名利,没有答应,于是策划人找杨官璘商量,杨表示欣然接受。 
 
  四、正。杨颇为正经、正派,即使在旧社会,也甚少江湖气。有篇《棋王落魄时》的文章,讲解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下一页

  • 返回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