棋谱控

棋城双杰之一杨官璘
更新时间:2011-10-29、浏览次数:

  我和杨官璘先生仅仅有过一次接触,时间为1973年6月11日。其时,正是文化革命后期,象棋艺术刚从“封资修”的黑帽子下解放出来。广东省队的杨官璘、蔡福如、陈柏样。李广流四位高手来杭州弈访。刘忆慈君和我商量,由我接待杨官璘一场。我们上场的对手比杨先生的技艺要差一些(沈芝松),但杨弈得十分认真,从晚上七时开始大约十一时许才弈完61个回合取胜。终场之后,作为主持这场表演赛的我,陪杨先生去新会酒家吃夜点。车子停在三元书场的门前,杨先生问了一句:“远吗?”当他得知只须步行五分钟后,就表示不必用车了。路上我总想和杨先生多谈几句,乃至想向他介绍一下杭州及西湖的沿革、景点,可杨先生始终沉默着,看得出,他对此“毫无兴趣”。在新会酒家的二楼,早已准备的夜点端上后,杨先生只是礼节性吃了一只包子,对于蛋糕之类的一概未动。最为使人遗憾的是,杨先生极少说话,乃至没问我姓名地址,而草草结束了这次表演赛及其接待。 
 
  当时,杨先生给我的印象是:瘦小个子,沉默寡言,不善休息(棋赛结束后还在想棋)……直到今天我看了他的一些资料,执笔撰文之时,才恍然憬语:杨先生的高超棋艺,就是在身已离棋,心脑仍在想棋的处境中来的。这就是扬官璘!
 
(一)苦心孤请攀棋城 
 
  杨官璘,1925年出生于教师兼小农商的家庭里,广东东莞乡人。身高约1.65米,瘦小而脸型稍长,个性沉毅而有坚韧不拔之气,在待人接物上讲究真、直、义、正四字。杨6岁学棋,7岁进学校,10岁起在本乡已无敌手,23岁起才踏上攻擂争雄、成名成家之路。29岁时攻下华东第一名手董文渊的象棋擂台,开始称雄棋国。解放后,连获四届全国冠军及亚军、季军、第五名等高名次。他是旧中国时的最后一个“棋王”,新中国时的第一个全国冠军、第一个象棋特级大师! 
 
  杨在棋艺上的成就可用苦心孤诣、坚韧不拔、积小成多。兢兢业业来概说。 
 
  少年时的杨官璘,以刻苦用功、颇有悟性、严谨对待学习而著称。他在读书时,数学都是100分,惟—一次99分,是因为未按老师要求写出“∵”、“∴”而致;英语课中,笔译和默书从未错过一个字。 
 
  少年杨官璘走上弈棋之路,和他的祖父十分爱象棋及东弟乡棋风鼎盛有关。其时杨常由其祖父抱着在乡间的棋档观棋,不到家里人来催是不回家吃饭的,杨官璘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象棋。所以杨官璘戏称:“棋档就是我的幼儿园。”杨10岁时,弈棋已称雄乡里,然而,14岁时,杨父病故。上有老人,下有弟妹,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杨官璘,对于棋艺追求虽然丝毫没有停步,但或多或少影响到他提高棋艺的进程。 
 
  由于杨家经济状况较差,青少年时的杨官璘就学会了裁缝手艺。其时,正逢抗日战争初起,人们无钱制作新衣,为了养家糊口,杨只好干起贩布的营生。当时,广州上九路有个土布市场,聚集三教九流的人。这里的摊主大都喜欢下象棋,杨向摊主进布时,故意还个较低的价,不能成交时,就说:下一盘棋谁胜按谁出的价如何?而弈棋的结果总是杨胜,为此,杨进的布价总是最便宜,这就帮助了他养家糊口。 
 
  杨官璘的个性是,爱一个项目就要在这个项目中搞出名堂,杨爱象棋,就要在棋艺出人投地。在艰难的谋生时日里,杨没有一天停止过打谱和拆棋,对于搜求来的手抄、油印资料,杨总要拆通拆透,非至消化深尽而绝不罢休,而且还将拆棋的心得记录下来。有时午夜梦回,一着好棋蓦然出现在脑际,就一骨碌起床记下。 
 
 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棋艺的提高,杨开始向茶楼、公园的棋摊进军。一天,杨到广州海幢寺转悠,有个姓梁名应众的棋摊主,看到杨在面前徘徊,便知是初到广州的外来仔,就以让双马为饵,诱杨对弈,不久即被杨杀翻在地。次日梁约来了“四大天王”之一的卢辉,但杨不知,竟以跳双边马对阵,结果战平,这一下在海幢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 
 
  1948年,23岁的杨富璘自付棋艺已有长进,鼓起勇气走进了永江公司攻打卢辉的象棋擂台。其时“卢天王”年事已高,棋锋已减。攻擂要买贰角一张的门票,如弈和擂主,可赠回一倍的钱;如胜了擂主,则可得一元的奖金,因此,擂主为了保名气,总是倾力将攻擂者击败。杨官璘购票攻擂后,以单提马应战卢的“五七炮”,由于事先充分准备,胜了第一局。次局,卢已心存顾虑,力守成和。这一胜一和的战绩,更鼓足了他向棋艺高峰进军的勇气。这次攻擂,又使杨结识了卢的学生李志海,进而和棋坛新秀曾益谦相交,还使杨参加了“香港象棋研究会”。 

[1] [2] [3] [4] 下一页

  • 返回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