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棋大师朱剑秋的生活情怀
更新时间:2011-10-29、浏览次数:
上海是个棋才辈出的地方。我查《上海地方志》的有关章节,发现自公元1975年至1985年的11年间的“全运会”上,上海男子围棋队竟然拿下过9次的团体冠军。象棋方面也是大师如云,建有屡屡战功:国际象棋先后有秦侃莹、王蕾等战将,中国象棋则更是拥有过何顺安、朱剑秋、胡荣华这样的一代代棋坛高手。上海人于是也就尊奉棋艺。远的且不说,便是近年,出了个常昊,6岁学棋,8岁进上海队,10岁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。
我娘家的邻居中,有一位便是上述众多棋才中的朱剑秋,我向来称他为朱伯伯。幼时只知道他喜欢下棋,捧着个茶杯终日坐在他那张褪色而摇晃的八仙桌上摆弄着车马炮,懂事了后方知他竟也几近棋王,是象棋界的一代宗师。他于1994年去世,至今已有10年,可是到“Google”网上去查他,还是有他的数百条项目在列,记载着他的几盘精典棋局以及多部专著。朱伯伯住着我们这个门号里最差的的一间住房。那房间在三楼,夹于前厢房和后厢房之间,靠着三面板壁,在本应是走道的空间里,拦出了十多平方米来。房内只有一个老虎窗透气。那窗,用一根粗绳系在板壁的一枚大钉子上就算是打开了,松了绳就啪地一下自动关上,常常是并不密封,大雨天便会有渗漏。板壁和老虎窗当然也有长处———朱老伯在房内用煤球炉烧水煮饭取暖,是从来也不必担心煤气中毒的。
朱老伯的事业就在这破敝逼仄的老房子内成就。他棋风凌厉、擅长攻杀,在上海市的比赛中拿过冠军,晚年则致力于培养青少年棋手,据说胡荣华就曾得到过他的指点。他文笔简约而优美,措辞用字透出相当深厚的古文根底,所以他不光是个棋手,而且还能著书立说以传艺后世。他生活虽简朴,却又不乏情趣,好一口酽茶,好读三国红楼等名著,与相知友人谈棋论艺时会妙语连珠。物质上的贫瘠,从来也没有阻断过他建构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脚步。
地火燃烧在底层,赤金常常隐身于沙砾。我们如今致力于探讨上海人的精神,研究海派文化的本质和特性,但却不免将目光投向表层的一时辉煌和走马灯般转换着的热闹,让锦衣玉食的群体或是光怪陆离的异象支配着我们的眼球。殊不知正是有着像朱剑秋这样的一代又一代渊源流长的、安贫乐道的、不舍追求的普通人,这个城市的文化才得以积累,得以开阔,得以凝聚,得以形成了自身的特质。
王晓玉
王晓玉,上海著名女性文学作家。1944年生于上海,祖籍山东邹平。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。先后在哈尔滨、南昌等地任教,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教授,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自198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,兼涉文艺评论,已经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,理论著作近二百万字。创作兼涉小说、散文、影视文学。代表作为长篇小说《紫藤花园》、《凡尘-赛金花》、〈九九年的玫瑰〉,中篇小说集《上海女性》、《正宫娘娘》、《我要去远方》、《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》,《正宫娘娘》、《阿花》、《阿贞》、《妖戏》,影视文学剧本包括根据本人小说改编的《上海女性》、《紫藤花园》、〈宣式家族〉等。她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摄成颇受欢迎的影视作品。1998年获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。
第一章
我一写下这个题目,就不禁打了一个寒颤。我面前出现了他,《鬼手百局》的作者,有“象棋大师”称号的,即拥有“象棋大师”这个国家级专门职称的,已故专业棋手,朱剑秋。
他坐在他那间十平方米的夹板房中。他正在写着他的那本棋谱--- 《鬼手百局》。我去看望他。我们对坐在他的那张八仙桌两侧。桌上一如既往地摆着一盘棋,还有文稿。他那年大约七十四、五。因为过瘦,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老。他的脸面虽然白净,但沟壑赫然,横向的在额头,纵向的在两颊,嘴角被这些深深的皱纹牵拉得松松地垂了下来。他的脖子饱绽着几根粗筋,令我想起烂尾工地里耸立着的水泥立柱。
他的蒙着白翳的两颗眼珠,被包裹在糜红潮湿的眼眶里。“鬼手,是我们象棋术上的一个专用名称,”他向我解释道,“诡异,奇谲,攻时出其不意,守则难以预料,一招出手,便通盘弥漫鬼气……”“常常因此而造成千年难解之残局。”我说。 “唉--- ”他长长地叹了口气,红红的眼眶里灰白的瞳仁悲哀地对住了我,同时摇着头,“又来胡说。鬼手是鬼手,残局是残局,鬼手是招数,残局是结果,两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!我早就说你永不会成为真正的棋手。你不动脑筋……” 他一摇头,两颊就凄凉地微微晃动,筋骨突现的脖子显得格外地细弱了。我连忙给他的茶杯续上热水,以此打断他的话头。“这是我刚从杭州龙井村买来的雨前狮峰,泡出第二道来,才香呢!”我说。除了棋,他只有另一宗嗜好,那就是茶,好茶。他啜了一口茶,点点头,只是不再理我,顾自摆开了棋局。
他住在我们全楼结构最差的三层夹板房内。 面积约有十二三平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