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9/17、人气:
五子棋防守对手的攻击,可分为消极性的防守以及积极性的防守。消极性的防守乃指敌我实力悬殊,仅足以自保的防守;积极性的防守乃指敌我形势相当,可以伺机攻击的防守。防守敌方的攻击,必须视战况决定,如何切断对方的攻击线,改变对方的攻击位向,以及如何抢得攻击权,破坏攻击的要点,都是五子棋防守的重点。
我提出五点作为五子棋防守理论的基础:一、防守的要领;二、防守论;三、防守的手法;四、防守的区域;五、防守判定。
一、五子棋防守的要领
五子棋防守时,须有全面防守的概念,不要死守一角,忽略全局。当对方攻击时,必须考虑其正面的以及负面的目的。观察对方的势力范围,分析攻击的会合线以及会合面,这些都是防守的技巧。至於防守的要领,我以四点个别讨论:㈠攻击线比例要接近;㈡化整为军;㈢以密棋防守;㈣方位选择。
㈠攻击线的比例要接近:一个好的攻击网,最少要有三条攻击线,防守者必须阻止对方具备有三条以上的攻击线会合,如果防守方与攻击方,在攻击线上的数目很接近,并且能藉以牵制持先者的攻击,这种防守成功机率较大,可能也有机会抢得攻击权。



如图1,黑棋防守的要点为何?目前攻击线的比例为一比一,黑棋次一着手决定了攻击线比数的拉开。
答案为图2▲以及图3▲两手棋最好,图2之攻击线为三,图3之攻击线为二,虽然两图之攻击线数不同,但防守白棋各有变化。



其他如图4、图5、图6都是有力的构想,其势力范围不但多,而且密集。

如果你的着手是7图中▲的位置,便是错误的了。这些位置,恰足以败棋。

例如8图中,黑棋边挡的方向为A点而 不是B点。如果白棋得到A点位置,与C点 恰可形成一个攻击网,其势力范围扩大,所以A点是攻击线的会合点,不可错过。

例如9图,白棋防守的正确位置为B点而不是A点,虽然白棋着A点可增加一条攻击线,但相对的黑棋得到B点,攻击线也增加了。
㈡化整为零:使对方的大攻击变成小攻击,使小攻击变成无效攻击,这种分散敌方攻击力的方法,叫做化整为零。

如果本身细算能力不够,往往因为要分散敌力,相对自己的防守也分散了,如果防守过程中稍有失误,便可能完全瓦解。由于此种防守并不是一手、两手的问题,它是一个大规模的防守计划,所有防守的棋子,都必须贯彻分散敌力的目的,防守图形有如10图。
战争从中心开始,防守者将攻击向引至四个方位,再将四个方位的兵力分散并且扭断,使攻击成为局部而无法联络。由于双方相互分散,最后决战的区域便在外线。如果有些疏忽不慎,使对方在外线上会合,那么这一会合区,可能就是败棋之处。

11图,就是一个分断失败的例子,由於攻击者联络上攻击线,原本分散的兵力,在外线上会合,形成一个势力范围,掌握了绝对的优势。
化整为零的防守,可能会多达数十手,但其基本的目的还是:切断攻击面,在外线上决胜。
㈢以密棋防守:这是防守要领中,最重要的一点。从双方攻防的棋形,我的看法是「以密防疏易,以疏破疏难」。持先者若以空棋开局(疏棋布法),防守者,若以空棋防守,这是小太容易的。双方均有很多的空隙,持先者便从这些空隙中,先取得联络,而发动攻击。因此防守者在比对方落后一子的状况下,最好采取密棋防守。

图12就是以疏防疏的例子。黑棋不论从攻击线,防守面、棋形……各方面而言,均已败定。

图13(白先),由于黑棋采取密集防守,白棋虽占得先机,但也无法攻下。
密棋可以防止疏棋的迅速攻击,同时密棋也可以纠缠对方的密棋,所以密棋防守可以说是防守上的最要重点。然而,有一点必须发了解,由于密棋的主要作用是防守,如果在防守上一旦有了疏漏,形成空档,那么这将是攻击者最好的机会;也很可能一泻千里,立刻攻克密棋。因此,使用密棋防守并不是只把棋子密集一堆就好,防守者必须判断正确的密集位置,也就是防守上的要点,此要点是否能构成双控制,或是分断攻击面,都是考虑的因素。
㈣方位选择:防守方位除了前述要考虑攻击线、攻击面之外,选择正确的方位还须考虑此后敌我的形势发展。

如14图中,黑棋有ABC三点可以选择。如果选择B,此后白棋再也没有手段;如果选择C,则此后白棋仍留有白B黑A,白A黑B的攻击选择,其势力范围仍存在AB两点。

如果黑棋选择A位防守,这是很不好的,除非有特别的手段,否则不可选择A点,因为白棋仍具有很大的威力,见15图,白棋有四点的势力范围。

如16图中,黑棋防守的方位有AB两点。许多人都习惯於A位阻塞,但仍须记住,黑棋的防守是有选择性的。

我们可以从17图看出,黑棋如果防守A点,将来可于C点构成连三;如果防守B点,将来可于D点构成连三,A点与B点孰优孰劣,得视盘上的棋形决定。因此,防守时方位的选择,与整体的作战计划有关,而不是习惯怎么防守就怎么防守。
二、五子棋防守论
五子棋的防守理论应用在实战之中,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纲领,一为对称论,二为密集论。
对称论强调防守形态必须对称,密集论则强调防守位置必须密集。这两个理论的不同点是,对称论的应手是形的分散,各棋子均对称。密集论的应手是力的集中,各棋子聚於一堆。我们从18图、19图,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。
18图中,各棋互相对称,势力无明显分野。19图中,黑棋密集下方,白棋疏散上方,势力分明。对称与密集,是防守的两大主流,它们虽有许多不同点,但目的均为防守敌方的攻击,伺机获得胜利。今分述如下:
㈠对称论:攻击者发动攻击,是因为攻击线有了联络,可以构成一个攻击网。如果防守方采取对称防守,其攻击网势必会遭到一分为二的命运。这种现象与化整为零的手法很相似。
20图21图22图,均为标准的对称阵,黑棋可以防守住白棋的攻击。白棋无法在初期的布局中占得上风,当然,黑棋也无法在初期的防守中取得反击,双方的胜率各为一半。
对称的防守力量,主要在限制攻击者拓展其攻击面,使攻击者的联络被从中切断。20、21、22三图,最后发展的形式为23、24、25三图。
如果对称形式中,没有扭断之形,那么,这个对称是失败的.例如26图。双方各占一方,虽然很对称,但由于不像前图中(指20、21、22图),双方的子相互跨越或扭断,因此,这一对称是无法防守白棋攻击的。
其原因是,26图经发展后为27图及28图,这两个形态,黑棋均为败棋。27图是梅花阵,28图是双控阵,此二阵均属死阵,黑棋无解。(参考后面章节)
㈡密集论:在防守的要领中曾提过「以密防疏易,以疏破疏难」,就是强调了密集的防守力。我们可以从29图来分析。白棋为疏棋布法,攻击线有三条,共须五手布局。黑棋为密集防守法,攻击线有三条,共须四手布局。此时黑棋已抢得攻击权,防守非常成功。
我们从30图及31图分析双方的势力范围。白棋有十个势力范围点,黑棋有十二个势力范围点,可见密集的三个子,如果不加阻塞的话,其势力范围是多么的大。
如果双方均以密棋相对抗,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?我们可以预期得到32图,双方犬牙交错,扭扭断断,由于子数繁多,中间战场已无空隙,此后的发展必定是外线作战。胜负则有赖于如何主宰外线攻势了。
双方密集在一起是件令人头痛的事,中 间黑鸦鸦一片,难看死了。如果敌我之间实力相当,密棋缠密棋的结果,便是黑白交错令人眼花撩乱罢了。
我们可以归纳密集的几个特点:密集具有雄厚的截断力,以及高度的联络结合性;密集棋对付空棋特别有威力,势力发展亦快;密集的接触面小,容易被限制攻击方向;密集是防守的重要手法之一。
总之攻击时,欲联络攻击线必须下得空;防守时,欲截断对方、瓦解对方的阵势,则须下得密,空密相互运用便可掌握住战局的优势。
三、五子棋防守的手法
当持先者先行着子之后,防守便开始布置进行了。攻击时,可以区分为预备攻击及总攻击两种,防守者便依其攻击的形式,选择有利的防守。
例如33图与34图:
33图中,白棋尚未形成攻击线,黑棋可以看出A点与B点是个价值相等点,白棋在此处着子,将形成强大的攻击网,因此黑棋的防守,必须先行占据A点或B点,如要黑C,则未免阻挡过急躁,痛失要点了。
34图中,白棋已形成一个攻击线,其势力范围有三点,黑棋如欲阻挡,可以黑A中间挖断,黑B密棋防守、或者黑C外线包围。就初期形态而言,应以B点较佳,可以贯彻密集防守的理论。
就防守的手法上而言,防守有第一手挡及第二手挡,第一手挡乃指对方的要点立即破坏,第二手挡乃指不破坏敌方要点,利用敌力占得要点时,我方亦成为好形。
如35图,黑棋的防守有两种,一为第一手挡,如36图黑棋直接破坏白棋纵向的攻击线。一为第二手挡,如37图白棋并不破坏其纵向的攻击线,等白C时,黑A反击,白若A,黑可B反击。
第一手挡与第二手挡的运用,须视棋形决定。第一手挡虽然形态不好,但是它能收到立即防守的效果,第二手挡虽然具有较佳的形态,但并没有收到直接的防守利益。这两种手法,无法比较其优劣,但很显然的,如果防守者一向习惯于第一手挡的话,可以考虑混用第二手挡的技巧。例如38图,黑▲即第二手挡,罢若A即第一手挡。防守手法,可视为防守必备的工具,使用得当,胜率当然就增加了。
四、五子棋防守的区域
防守区主要在势力范围与攻击线上,考虑其防守范围,例如39图,白棋目前的势力范围为ABC三点,如果黑棋B位冲断,AC两点势力自然消失,但此时白棋边挡之后,形成40图。白棋的势力范围为八点,黑棋正所谓得不偿失。如果黑棋不冲断,而采取对称位置,即白▲处着子,其图形为41图,白棋之势力范围并未增加,仍为三点,因此白▲才是真正防守的要点。
防守时,主要的区域依势力范围,可分为外线包围防守以及内部截断防守。外线包围防守的目的,是限制攻击者的攻势拓展;内部截断防守的目的,是阻止攻击线的联络。判定防守区域最简便的手法,就是势力范围数。如42图,黑棋若选择B位防守,白棋着▲之后,形成43图,有七点势力范围。黑棋若选择A位防守,则白棋着▲之后,形成44图,白棋有八点势力范围。
但是,43图中之势力范围,每一点都具有攻击的力量,而44图中,白棋AB两点势力范围可视作无效。如果黑棋防守43图的着点於B位,虽然解消了ABCD四点势力范围,但白棋着于F位时,形成45图,其势力范围达八点之多。如果黑棋防守44图中的F位时,形成46图,白棋无适切的攻击手段。所以,在42图中,黑棋的防守区域为A点,而不是B点。
五、五子棋防守判定
防守的整个过程可分为A持后、B互角、C劣势三个阶段。其中「持后」为防守的开始,「互角」为防守的转机,「劣势」为防守的崩溃。
初期「持后」防守的重点为布局。谨慎的布局,才能扭转防守成攻击。此一时期,必须慎思前五手棋。防守者必须避开阵群的陷阱,减弱敌方的攻击力。
中期「互角」防守的重点是扩张。运用切断、包围、阻塞等技巧,一方面防守敌方,一方面使已方的攻击线会合,如果防守成功,便可取得攻击权,如果防守失败,便落入劣势。
末期「劣势」防守的重点是求不败。由于防守者的防守出现漏洞,唯一的处理方法,便是使伤害减轻,不致恶化。如果能控制住局面,再慢慢挽回颓势。
在初期的攻防中,对于阵群的了解是非进入互角,甚至反攻。不了解阵群,也将很快速的落入劣势,甚而败棋了。在中期的防守中,面的感觉、要点的位置、攻击区域与势力范围、攻击线与攻击位向……等等,都是考虑重点。此一时期,正是双方激战最炽烈的时候。如果很不幸地,防守者或是攻击者,其中右一方落入劣势,可能胜负立分,也可能成为大混战。居于劣势时,切记一点,先瓦解对方的攻势再说,不要希望投机取巧,企图作后的反击。
综合以上五点防守理论,我把它简单归纳为;防守的最后目的就是取得攻击权,主宰战场,获得胜利。一般而言,下一局五子棋,其总手数大约不会招过四十手,比围棋要快速得多。在布局上,双力大约用了五手,剩下三十手,就是用在互角与取胜了。如果经常在十数手以内使败棋,就有必要加强防守力,以及各阵群的认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