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三杰之一赵文宣
更新时间:2011-10-29、浏览次数:
(三)宽和待人行侠好义
尽管赵文宣在棋桌上是一员猛将,但在生活中却宽厚和平,度量很大。在赵文宣和万启有的正式比赛中,有一局棋弈至中局时轮到赵方走子,恰于此时万启有因小便离开比赛现场。赵经过思考后决定车二进三去马,于是走了子并由棋证记录下来。但赵想,万不在时走子恐怕不好,于是,又将万的马放回并将自己的车退回原处。片刻后,万回到棋桌,赵重新开始走子,不料竟误拿马一进二去马,这样万方可炮8进6去车。赵发觉误拿后要求更正,但万启有不同意。而赵又认为确系错拿,还有记录为证。如果是平时的弈彩棋,赵就不再会坚持,但因为这是一局比赛棋,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绩和名声,更关系到两个地区的成绩。双方均不让步,乃至发生争执,弄得面红耳赤,最后只好请棋证作出裁决。这里撇开胜负不说,在比赛后,万启有对赵文宣表示了极大的不满,并且说了很多“风凉话”。如果是一般的棋手,当然不会轻易吞下这口气,但赵文宣毫不介意,仍然喜笑待之,乃至主动为之送烟点火,表现出很高的风度,受到棋界的普遍好评。
赵文宣自8岁学棋起,驰骋北方棋坛三十多年,他的主要棋事在沈阳,这和他的产业在该地有关。同时,他行侠好义、乐于帮助困苦棋人的事迹也主要在该地。为此,在当地棋界,只要说起赵文宣,人人都会称誉他为“益尝君”。而他的做法又和江南的“棋孟尝”张毓英不同——张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帮助高水平的棋手;而赵的着眼点在于周济困苦的棋人,特别是年老的棋人,凡是有求于他的,基本上是有求必应。在二十年代的初期起至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,沈阳市棋茶馆的一些二三路棋手,大都得过他的周济。据说,在皇姑屯事件后不久,沈阳的棋茶馆内一度冷冷清清,一些棋手的生活来源有了问题,一位棋手找到赵文宣寻求帮助,赵得悉此情后帮了他,还要他转告其他棋人:“如确实揭不开锅,可来找我。”有人估计,受赵周济过的穷棋友近百人。据说有个姓刘的老棋人,无儿无女,不幸老死于家中,无人收尸,赵即花钱请人收殓,受到棋人的普遍称赞。
临解放前,哈尔滨王嘉良去京、津访艺,路过长春,和当地名手刘凤春弈战后,刘向王介绍了他的师兄赵文宣。不久,赵文宣访问了哈尔滨,和王嘉良对弈二十多局,赵以九胜三负而占先,还悉心对王指导,使王一直铭记于心。
中年时期,赵文宣家道中落,经济状况不佳。44岁那年,因背疽复发而逝世。
赵文宣,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幼年时赵文宣就十分喜爱象棋,约8岁开始接触象棋,10岁左右起,赵父请老名手石焕宸为赵文宣启蒙,因此进步奇速。20岁时,又得到沈阳第一名手徐词海的赏识,并常与之对弈加以指导,由于锻炼机会的增多,赵的棋艺益精,不久即和徐词海并驾齐驱,成为东北的两大超一流名手。
上个世纪30年代的“华东和华北的区际象棋比赛”,赵文宣和张德魁两人为华北队的代表。华东队为了“侦察”华北队的实力,也为了使更多的棋手有交流的机会,“派出”了历届上海冠军沈则勘、宁波第一手徐幕康及华中名将罗天扬等和赵文宣交手,都被赵一一击败。赵和东北、华北名手对弈中,亦显示非凡的棋力。
赵文宣自8岁学棋起,驰骋北方棋坛三十多年,他的主要棋事在沈阳,这和他的产业在该地有关。同时,他乐于帮助困苦棋人的事迹也主要在该地。为此,在当地棋界,只要说起赵文宣,人人都会称誉他为“益尝君”。赵的着眼点在于周济困苦的棋人,特别是年老的棋人,凡是有求于他的,基本上是有求必应。在20年代的初期起至30年代抗日战争时,沈阳市棋茶馆的一些二三路棋手,大都得过他的周济。据说,在皇姑屯事件后不久,沈阳的棋茶馆内一度冷冷清清,一些棋手的生活来源有了问题,一位棋手找到赵文宣寻求帮助,赵得悉此情后帮了他,还要他转告其他棋人:“如确实揭不开锅,可来找我。”有人估计,受赵周济过的穷棋友近百人。据说有个姓刘的老棋人,无儿无女,不幸老死于家中,无人收尸,赵即花钱请人收殓,受到棋人的普遍称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