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南四大天王之一冯敬如
更新时间:2011-10-29、浏览次数:
(一)人呼“烟屎泽”
冯敬如,原名冯能,原籍广东新会,世居广州河南龙导尾,故冯是番禺人。据董文渊1939年与冯泽交往时回忆,冯大董32岁,故冯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。冯身材矮小,肤色微黑,出身底层社会,青少年时以补鞋为业,早年曾到香港谋生,敌诨名“补鞋能”。
青少年时的冯敬如,很喜欢象棋,初于补鞋之余弈棋,在棋艺日益精进的情况下,又研究江湖残局,并有了一定的造诣。当时一般江湖棋客的满盘棋艺,大都抵不上冯,这就引发了冯以棋为生的红尘梦幻,于是他放弃了补鞋行业,回到广州河南老家。初在坦竿巷光华庙摆残局棋档,主要为“七星聚会”和“十三太保”两局;由于冯的对局水平高,所以也弈整盘棋。因为他的棋路酷似旧广州的名棋手棋王泽,而被人呼为阿泽,或称冯泽。由于人人这样呼冯,久而久之,冯能这一本名反而不被人所知,他也索性以冯泽为名。
旧时。江湖棋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,摆棋档常在街头,且晚间没有路灯,只好点上一盏煤油灯蹲在棋盘旁。由于冯脸色微黑,像个吸鸦片者,为此人们也呼他为“烟屎泽”。这个“浑名”直到十多年后,冯代表华南象棋会参加“华东、华南象棋比赛”,更名为冯敬如,才彻底摆脱。
尽管当时冯泽的社会地位低下,但冯的棋艺却是顶刮刮的。冯的棋风以灵动、精巧为特色,残局功力十分深厚。对局时,只要有多一卒之微小优势,往往能藉此而得胜。冯在对局时还善以单提马对付当头地,这也许和他害怕输棋的思想有关,因为单提马子子都有根,险境较少。
(二)“添男”斗“单提”
在历史上,广州曾是一个“多事之地”。鸦片战争时期,曾有过英军的入侵;辛亥革命时,有黄花岗起义的烈火。辛亥革命成功后,广州相对安定了下来,也为棋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。当翩翩茶室、添男茶室等相继开业后,为繁荣棋艺提供了阵地,而且使一些江湖棋人进入棋楼谋生,冯即其中之一。
冯即其中之冯泽进翩翩茶室以棋为生,一是可免却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干扰而影响开市;二是由于茶室比较有档次,一些有身份的人也愿在此下棋,而扩大了棋客的人数,而且价码也有升高;三是形象有了改善,不像蹲在街头摆棋摊,逢人矮了一截。当然,进入茶室弈棋,要付出一份茶资,但总的是收入增加,形象改善。
二十年代初,广州出了个名叫黄永高的棋手,此人出手不凡,当头炮最具威力。一天,聚集在“添男”的棋人发生了一场“单提马能否抵挡当头炮”的争论。这是为迎战外来棋手而引起的。座中擅用当头炮的黄永高(当时尚未改黄松轩)认为 炮必然有利,而擅单提马的冯泽却坚持炮方未必能占上风。于是双方开展辩论,且各有一大批支持者,形成两派。但口说是“空”,于是在座的曾展鸿出主意:不妨由炮旅首领人物黄和马派好手冯实践一下。此言一出,立即得到全场的认同,彩金由双方的支持者出。但是问题也来了,因为要比试单提马抵当头炮,势必盘盘由炮方先行,马方显然吃亏,为此,马方代表冯泽提出“二搏一”的方案,即炮方输一局出二局的彩金。黄永高认为言之有理,同意“二搏一”的办法。比试结果,还是因黄的功力深厚及单提马中路显得单薄而黄胜冯负。虽然马派心有未甘,要求再比试,但终因为这种比试不解决吃饭问题而不再继续。
(三)“东南大战”换人间
1930年,华南象棋会以会长曾展鸿和会董李善卿的名义,致函上海万国象棋会的谢侠逊,邀请华东派队来华南交流。由于华南象棋会的驻地及曾展鸿、李善卿等人的产业均在香港,为此,拟定的交流地亦在香港,而队员的遴选为华南地区,且主要在广州。
谢侠逊接获函件后十分欣喜,看来华东、华南交流棋艺的愿望能实现了。当时要组织大规模的选拔赛是不可能的,只有在众多名棋手中遴选。首先考虑的是周德裕,他战绩突出,是众望所归者;另派声望较高的林弈仙同行。
接侠谢的复函后,华南方面立即行动起来。当时选择队员,较少地域观念,考虑到香港、澳门以及广西等省的棋手,知名度不如广东的高,为此,挑选队员基本上放在广州,而有棋坛少林寺之称的翩翩茶室,自然成了选人的目标。其时,翩翩中的“三宝佛”和新进卢辉,以及“三凤”中的曾展鸿、钟珍,是最惹人注意的选手。曾表示:不参赛,当陪练,负责组赛;钟珍远在安南,无法赶回,也不能考虑;黄永高声望最高,是理想人选,但因为母丧而无法参赛,实属一大遗憾。尚余冯、李、卢三人,经过再三考虑,最后决定由冯、李二人出阵。
然而,冯是个江湖棋人,代表华南参赛,不仅需要棋艺, 还要在礼仪、服饰、气度等方面跟得上。好在华南象棋会的上层人物不介意于身份,只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,要求冯、李在比赛期间必须穿长衫、带把扇,还应讲话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