棋谱控

黄少龙大师自传
更新时间:2011-10-26、浏览次数:

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训练与参赛。尤其是年龄偏大了,棋艺高峰期已经过去,再向特级大师冲刺已无可能。另外,自己受过高等教育,有利于进行理论研究,探讨一些空白领域,提高科学文化素质,使自己较全面地符合象棋大师的称号。

  80年代我退出赛场,1984年底创办了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,把象棋课教学、象棋队训练与象棋理论、科学研究结合起来。十多年来,我对象棋理论、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撰写在《象棋开局战理》、《象棋实战中局谱》、《象棋对策论》、《象棋教材•第四卷》及其他著作、论文中。
 
10.18.10 第十章 育 人

  象棋事业需要有广大业余棋手作为群众基础,而职业棋手又多是从青少年业余棋手选拔出来的。所以培训业余棋手就成为象棋事业的基本建设。

  70年代后期,我在天津市少年宫兼任象棋教练、培训过一批少年棋手。80年代中期,转为主要在大学里推动象棋。记得1984年在合肥举行全国象棋团体赛期间,召开过一次名手座谈会,我首次提出在大学里培养高文化高棋艺的棋手问题,当场得到谢思明大师的响应,事隔不久谢思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。

  1985年秋,我在南开大学开设象棋选修课,列入教学计划,面对全校学生,凡通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学分。这是一个创举,从此象棋作为一门科学,登上高等学府的大雅之堂。

  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首次开设象棋课时,报名者十分踊跃,遍布18个系的本科生、研究生达200余人。象棋理论课讲授开局、中局、残局的基本知识,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、讨论式,把理论分析与实战局例、介绍棋手风貌结合起来,课堂气氛活跃,引起学生的兴趣。与此同时,成立校象棋协会,举办比赛、讲座、表演等活动,促进象棋的普及。另外又成立校象棋队,选拔尖子学生棋手进行训练,作为提高棋艺的组织形式。

  南开大学象棋队坚持业余训练,取得明显效果,在历届全国高校象棋赛中战绩辉煌,先后获得男子、女子、团体、个人冠军20多次。为了引进人才,南开大学每年优惠降分录取二级棋士以上的象棋特长生,这是向往大学的少年棋手的福音。

  十多年来,南开大学象棋课的学生近千人,大部分已毕业。在全国各地各个工作岗位上,许多人仍然喜爱象棋,成为传播象棋的种子,这对于普及象棋是有深远意义的。

  古人学艺,有琴、棋、书、画四门,这里所讲的棋包括围棋和象棋。宋代名人李清照、刘克庄、文天祥、洪迈等都喜爱象棋,视为高尚的文化活动。现代教育包括音乐、书法、美术,也应该包括棋类。因为教育目标的一个侧面,包括提高人的智力与心理素质,而象棋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。象棋比赛是一种智力竞技,棋局变化遵循确定的客观规律,要求人们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,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。同时棋局千变万化,可口锻炼人们的辩证思维,提高头脑反应的灵活性。因此人们把象棋称“智慧的体操”,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。下棋除了比棋艺,还要较量心理素质。面对高手或面临困境,要敢于迎接挑战;当处于紧张对杀局面时,要沉着应战;当进入优势局面时,仍应保持冷静的头脑,不骄不躁。象棋比赛可以磨练意志,陶冶情操,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。象棋寓教于乐,它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。

  对于追求象棋大师称号的少年棋手来说,恐怕都会碰到一个难题,即如何处理上学与下棋的关系。这要视各人的具体环境、条件而定,不能一概而论。大体有三种发展模式:第一种以下棋为主,通过少年体校进入专业队,成为职业棋手,有机会则附带补习文化。第二种是先以下棋为主,晋升大师后转为以上学为主,毕业后也将从事棋艺工作。第三种以上学为主,毕业后以工作为主,但始终兼顾下棋,等待条件成熟时,也许会转为职业棋手或棋艺工作者。

  随着专业队体制解体,而社会对人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。取第一种模式而成功的人会趋于减少,而第二种模式的人会逐渐增多。我认为,到21世纪时,大多数人会采取第三种模式,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。当然,除了极少数天才棋手例外。

 << 上一页  [6] 

  • 返回栏目